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

反惡俗 李純恩

香港人反大媽廣場舞是正確行為。

大陸有一句話說:我們不討厭廣場舞,我們討厭大媽。為什麼討厭大媽,因為大媽惡俗。

由惡俗之人搞出來的東西,也一定是惡俗的。所以,大媽舞一定惡俗,一定是壞品味的代表。大媽廣場舞,只要反了大媽,那舞也不反自絕了。

今時今日,中華民族已不講美學,一個不講美學的民族,品味差劣也理所當然。這種事情到了最後,一定是品味之爭。即如去年佔鐘,人都分成兩派,一派支持金鐘清純激昂的年青學生,一派支持圍在蘋果日報門口的大媽。你說這是政治取向?別開玩笑了,哪有那麼多人懂政治!說到底,這是品味之爭,看誰順眼就支持誰。

品味主宰了審美觀,同樣一樣東西,落在品味不同的人眼裏,結論也不同。同樣一件大媽,落在不同的人眼裏,感覺也不同。但世人的審美觀始終有一個譜,跟普世價值觀一樣,也會有一種普世審美觀,也就是說,大家都覺得好看的東西,始終不會太差。反之,那一樣東西是不會好看的。

大媽舞之所以在大陸如火如荼,那肯定是大部份的中國人的審美觀出了問題,他們不認什麼「普世價值觀」,當然也不認普世審美觀,所以「特立獨行,行為怪異」自己有一套,走到哪裏都要表演給你看。你不認同,覺得它不好看,那是因為你的審美觀跟他的審美觀不同,他另有一功,你嫌他難看,他說你不識貨。中國人不大理人,只顧「自我感覺良好」,大媽廣場舞就是這種「良好自我感覺」的具體意義。

世上可以長久流傳下去的,不是政治,不是什麼主義,而是品味。香港人如今反對大陸大媽廣場舞,為的就是捍衞屬於香港的品味,不使其墮落。

起名看文化 李純恩

中共前大內總管令計劃落難成了階下囚,罪名比周永康還嚴重,預計下場也更不堪。

令計劃父親是老幹部,名字很有型,叫令狐野。令狐是複姓,在「百家姓」中排名432位,姓令狐的主要是山西、貴州一帶的人,令狐野就是山西人。

老幹部令狐野自己的名字飄逸不羈,但生了五個兒女,不但將令狐姓氏簡化為一個「令」字──「令」姓源自「令狐」,但姓令者人數不多,不入百家姓──連兒女的名字也改成「方針」、「政策」、「計劃」、「路線」、「完成」,充滿簡陋的革命風格,由此也可見,令狐野的父親還有文化,到了他身上,就只會趕革命時髦了。

從中國人的名字變遷,也可以看到文化的衰敗。直至民國,中國人給孩子取名字還很講究,所以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的名字都很像樣,毛潤之,周翔宇,朱玉階,陳仲弘,劉渭璜,葉滄白──,但革命革掉了精緻,到了他們的後代,則一大堆「豆豆」「瓜瓜」「小虎」「小鵬」,像令狐野一家,方針政策計劃路線完成,更是與文化無緣,全家成了假大空的口號。革命革掉了文化,簡體字粗糙了生活,幾十年下來,今日中國人不知何謂精緻,何為規矩,都是有原因的。

中國現在最多的名字就是「建國」「建軍」「衛紅」「衛東」「立新」「紅兵」之類,一看就知道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產物,那時還沒有一孩政策,人數眾多,至今勢力龐大。我有一次在上海坐的士,一看司機證上的名字忍不住笑出來,那司機名叫「愛國」,但他姓「白」。

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

世界大戰風險 陶傑

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爆發?熟知一百年的世界史,可以科學評估風險。

首先,「第三次世界大戰」的定義,是美、俄、中三大核武器國之中,至少有兩國彼此宣戰:美俄、美中,或者俄中。然後才是北約和日本如何附從美國。

俄中目前無大戰風險。美俄因普京入侵烏克蘭,有一點。如果普京入侵波羅的海三國,北約必須援戰,因為對於西方文明陣營,契約精神最大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,英國首相萊佐治說:「條約是國際政治家的貨幣」。德國取道比利時南侵法國,本來不關英國事,但英國與比利時有條約,所以英國必須參戰。

因此,美日安保條約,是很莊嚴的。奧巴馬說出口了:尖閣列島為日本有效管轄,亦在美日安保條約保障範圍。

反而南中國海的南沙之爭,越南、菲律賓、汶萊,不但沒有共同防守協議,反而各稱主權。東盟不是北約。中國挑選這裏幾片沙渚,傾土填海造島,比生事於尖閣,亦即釣魚台,掀起大戰的風險,應該低許多。但是,美國卻早宣稱「重返亞太」,美日安保條約,是實在的;「重返亞太」,卻曖昧而抽象。中國喜歡用抽象主觀的「基本法精神」來耍弄香港,現在,美國也用「重返亞太」這四個主觀曖昧的字,跟中國的習近平玩感覺。

首先,美國說:填土造島,違反了國際海洋法。這一點,是實在的。其次,美國國防部長說:中方此舉,加強了南海國家的團結。也就是說,菲越因為你此一妄舉,現在認識到,有一個共同敵人。

「重返亞太」,不是指美國對亞太有主權,也不指美國與菲越結盟,而是指美國有責任保障南海的國際航道自由,也就是明白說:對於亞太,由東海至南海,美國就是維穩的警察。現在警察喝令:停止造島。

中國怎麼辦?乖乖停手,太沒有面子,毛左會發瘋。騎虎難下,填下去,美國不承認你單方面擴大了的「領海」,不斷會派飛機炮艇擠過來。

中國敢不敢炮擊美國的戰艦飛機?像第一次世界大戰,德國單方面宣佈愛爾蘭海為戰區,擊沉商船「露西坦尼亞號」,船上有百多美國人。然後德國又撩撥墨西哥南攻德州,美國就參戰了。

但是,不論第一二次世界大戰,德國都沒有財產和高官子女在美國。戈林和希姆萊的子女不在美國,老婆姨甥也沒有房產在加州。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暫時還打不起來的一個有力的理由。

拒絕哀悼 陶傑

伊斯蘭國恐怖份子在突尼西亞槍殺了三十個英國遊客,首相金馬倫下令全國默哀一分鐘。

但是每日電訊報質疑:不錯,一天有三十個無辜國民被殺,確實很慘烈,但有沒有必要「全國默哀」?

「全國默哀」是很隆重的大事。英國歷史上第一次,是一九一九年,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全國一百萬殉難的軍人,全國默哀兩分鐘。然後是一九四五年,紀念兩次大戰的死難者,也全國默哀了兩分鐘。

現代社會很迷信數字:GDP、失業率、各項民意調查。數字在各項資訊之中,「理性」得神聖而基本。恐怖襲擊案一天之內死三十人,用數字來與一百年來衡量和比較,結論很明顯:突尼西亞恐襲死三十人,不值得全國默哀。

因為,一個成熟的國家,有智慧的國民,不應該隨便由一個政府像樂團指揮一樣,「管理」、「協調」、「組織」全國公民如何表達哀悼。每日電訊報說:對於恐襲的死者,我自有哀悼的方式,我自有哀悼的情感,不需要首相來「統一號召」。首相要做政治騷,博取民望,不要向恐襲的死者打主意。「全國哀悼」,不符英國民族性的公眾活動,更不要濫用,因為,感情是一種私隱,「哀悼」不需要國有化,正如「國葬」也不可以濫用,上一次國葬,是首相邱吉爾逝世的一九六五年。

這樣的輿論,思考很獨立,而且挑戰一個社會的盲點,所以我喜歡。首相下令「全國默哀」,在道德高地之上,一定正確。

質疑的人,平時看慣了哭哭啼啼的師奶電視劇的地方,即會遭到千夫所指,斥為「涼薄」。

但是這樣的質疑,眼光是遠大的,邏輯是分明的,維護一個國家的整體EQ,提醒冷靜而成熟,不要「傷他悶透」,而且對首相金馬倫暗中進逼:對於反恐,你這個政府沒有什麼功效,現在卻來打全民的「哀悼牌」,掩蓋你的無能,你算了吧。對於權力的看透和監督,也是智慧的。

反對全國默哀,是反對這個形式,不等同不感到傷痛,也不等同不會化悲痛為復仇的力量。這種反對,十分Cool,有型得高尚而高級,全國的呼天搶地,恐怖勢力只會冷笑而蔑視,但是你不參與,不作聲,你堅持一份無法參透的犬儒,你的敵人,就不敢輕視你。